日本肥老妇色XXXXX日本老妇_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_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_日本少妇xxxx做受

首頁 > 通知公告 > 六安市項目申報
科技項目申報代理:

1、

2、 

3、

4、

5、

6、

7、

8、

9、

六安市項目申報

關于六安市向社會公開征求《關于加快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

文字:[大][中][小] 2020-6-12  瀏覽次數:1451

根據市主要負責同志批示精神,我委起草了《關于加快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現予以公告,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歡迎社會各界人士踴躍參加,積極建言獻策。此次公開征求意見的時間為2020年6月11日至2020年6月21日。歡迎各界人士通過郵件、郵箱、傳真等方式提出意見建議。

郵寄地址:六安市行政中心6號樓306室,郵政編碼:237000,電話:0564-3379631,信封上注明“ 反饋意見”字樣。

電子郵箱:sfgwzhk@126.com,傳真:0564-3379750。

六安市政策免費咨詢:0551-65318129或18755150066(微信同號)

 

 

六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征求意見稿)

 

為加快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縣域經濟振興的若干意見》、《安徽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辦法》文件精神,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強化思想認識,理清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認清形勢。縣域經濟是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縣域經濟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凸顯。近年來,我市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縣域經濟實力不強,在全省總量偏下、人均靠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問題。縣域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系到我市能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實現老區綠色振興。各縣區要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的重要性,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發揚釘釘子精神,一任接著一任干,在比學趕幫超中齊頭并進,進一步凝聚起真抓實干、干事創業的共識和力量。

(二)明確目標。堅持“全省趕平均”目標不動搖,深入實施“創先爭優、爭先進位”行動,集聚資源要素、破解瓶頸制約、厚植競爭優勢,全面提升縣域經濟內生動力和綜合競爭力,形成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新格局。通過3年努力,舒城縣、金安區、裕安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億元,霍邱縣突破300億元,金寨縣、霍山縣突破250億元,葉集區突破100億元。各縣區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進入全省105個縣(市、區)前50位,金安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同類縣(市、區)前8位,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霍山縣、裕安區位居同類縣(市、區)前13位,葉集區位居同類縣(區)前12位,力爭每年2-3個縣區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中進入前列。

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

(三)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各縣區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分別確定并制定1-2個主導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和推進措施,編制產業地圖和招商地圖,推動資源要素向主導產業集聚、政策措施向主導產業傾斜、工作力量向主導產業加強,著力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培育一批骨干企業、形成一批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金寨縣中醫藥大健康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建設,繼續支持霍山縣生態食品、舒城縣電子信息、霍邱縣礦山冶金等創建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實現縣域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全覆蓋,引導特色產業精深化、集聚化發展。(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政府)

(四)加速挺起工業脊梁。推深做實重點工業項目“積樹造林”工程和工業企業“老樹發新干”工程,著力做大工業骨架、做強工業骨骼。加快“三重一創”建設,全力推進裝備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新基建)、采礦冶金(新材料)、綠色食品(生物醫藥)五大主導產業發展,大力支持高端裝備零部件、氫燃料電池、航空裝備、先進光伏等頭部企業發展壯大,實施一批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實現“老樹發新干”。鍥而不舍實施“積樹造林”工程,3年時間落戶投資10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0個左右、投資5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0個左右、投資1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00個左右,每年確保投資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落地開工200個以上、投產100個以上,梯度培育一批具有帶動力的龍頭企業、行業骨干企業和行業高成長企業。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圍繞新經濟、新業態,樹立未來產業培育理念,做好“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積極培育新動能的“催化劑”,做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粘合劑”,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打造1-2個卡不住、拆不散、搬不走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縣區政府)

(五)加速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形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以產業振興為引領,積極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示范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一谷一帶”“一嶺一庫”四大平臺為載體,加快實施“138+N”工程,著力壯大產業帶頭人隊伍,通過在現有經營主體中引導提升一批、在鄉村能人中挖潛培育一批、在縣內外人才中引進落戶一批,實現“培育一批能人,振興一方產業,繁榮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發展格局。大力推進規模經營、主體經營和一二三產融合經營,加大政策支持、科技服務力度。緊盯全國農業產業化各行業“頭部企業”,每個縣區每年要確保引進1家。建立特色產業監測評價調度機制,全力打造茶葉、蔬菜、水果堅果、中藥材、小龍蝦、皖西白鵝、霍壽黑豬、皖西麻黃雞八大特色產業集群,不斷壯大農業總產值,畝均農業產值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新建一批千畝連片、萬畝集聚高效農業示范基地30個左右,引導經營主體向產業園區和優勢產區集聚,新培育5億元以上行業領軍骨干企業5家以上,億元以上龍頭企業30家左右,農產品加工產值年均增長8%左右。支持創建國家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產業強鎮和“一村一品”示范創建工作,創響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和鄉土特色產品品牌。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推廣“電商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擴大農村市場品牌消費和品質消費,農村產品網年均銷售額超100億元。推動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實現“放心消費創建進鄉村”覆蓋全市95%以上的建制村。各縣區政府要為當地優質農產品代言、直播賣貨,促進農產品銷售,拓寬銷售渠道。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壯大城郊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莊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發展綠色高質高效的都市農業。著力打造長三角綠色食品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依托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生鮮農產品主產區,加快建設一批農業冷鏈物流園區(基地),共建長三角3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力爭我市50%以上的綠色農副產品銷往長三角城市群,成為長三角地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

(六)加速提升現代服務業。在縣區爭創更多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增強要素吸附能力、產業支撐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培育發展壯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托幼等幸福產業。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信息和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依托金寨、霍山“天然氧吧”和大別山特色資源,著力打造集紅色研學、山水生態、健康養生、休閑運動、古色文化等旅游目的地為一體的全域旅游體系。加快打造多元消費場景,大力發展社區商業,超前謀劃建設鄰里中心,滿足居民健康、教育、出行、文化、領里關系等多樣化需求,迸發出巨大活力,讓城市的煙火氣“長盛不衰”。凝練六安美食文化,發展壯大美食經濟。挖掘夜間消費新動能,加強夜間經濟環境營造,加快打造帶有地域性、市井化、草根化的特色夜間經濟。支持規上服務業企業培育壯大,特別是針對空白行業大類,積極培育引進一批體量大、潛力足、韌性強的服務業企業,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各縣區政府)

三、擴大開放合作,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七)加快開發區發展。各縣區要切實增強加快開發區發展的認識自覺和行動自覺,圍繞“工業強市主陣地、高質量發展增長源”的功能定位,按照“三融合三為主”發展思路,推進生產要素一律向開發區集中,累月經年、年復一年,集全縣區之力辦好開發區,開發區單位面積產出量顯著提高,一半以上開發區排名邁入全省第一方陣,將開發區打造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源。(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

(八)支持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推深做實“攀親結故”工程,引導縣區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合作,逐步實現每個縣區至少與一個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引導支持高校院所與我市科技企業共同承擔產學研合作重大專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鼓勵技術持有方以技術、設備入股等形式,與投資者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實體。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天使基金,加大對技術轉移和科技孵化投融資支持,扶持科技成果轉化和培育高精尖產業。堅持走“科創+產業”道路,加快建設雙創平臺,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培育力度,培育做強一批“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大力支持“鳳還巢”,實現以創業促就業,加快實施返鄉創業工程,設立返鄉創業專項資金,用好外出務工人員技術、資本、市場渠道等資源,支持新建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園、青年創業園,優化創業環境,吸引更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興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產投公司,各縣區政府)

(九)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支持各縣區在法定權限內依法依規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鼓勵各地通過投資引導基金和產業發展基金、社會貢獻考評獎勵、金融服務、招才引智等措施,引進優勢企業特別是行業頭部企業、地區總部、功能性機構等。堅持把招大引強作為“一把手”工程,爭取在引進超百億元項目上有所建樹。對引進區塊鏈、物聯網、5G、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重大新興產業項目,可按照“一項目一議”方式給予重點支持。將招商成果、服務成效納入考核激勵,對有功人員進行獎勵,激發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重點依托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利用“以資源引企業、以市場育產業”方式,按照“龍頭帶配套”“配套引龍頭”的方式,實施以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招商,逐步建立和完善產業鏈體系,加快形成集聚效應和產業生態。圍繞各地優勢特色產業,謀劃儲備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處于行業高端和技術前沿的大項目、好項目,各縣區謀劃儲備億元以上重點項目不少于100個。鼓勵各地探索購買招商服務新途徑,加強與科研院所、第三方中介機構等社會化組織對接交流,積極引入“中介招商”“委托招商”“資本招商”等多元化市場招商方式。充分發揮基金的“杠桿”作用,靈活運用好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及市場化子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招商引資,持續提升招商引資水平。(責任單位:市投創中心、市財政局、市產投公司,各縣區政府)

(十)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堅定“強實體就是穩增長”的認識,著力培育“四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發揮龍頭和頭部企業效應,及時做好新增入庫工作,提升全市增量,優化行業結構。全力做好有生命力、成長性好的企業納規升限工作,實行動態管理、梯次發展,打造一批“四上企業”的龍頭企業,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力爭每個縣區每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以上、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10家以上、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0家以上、資質等級建筑業企業5家以上。大力發展品牌經濟,提高“四上企業”通過質量體系認證比重,堅持特色化、差異化、品牌化發展思路,培育和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名品名企。繼續開展民營企業7大行業的發布與推介,組織優秀企業家外出考察培訓,大力營造關心企業家、支持企業家、尊重企業家的濃厚氛圍,讓各類企業在我市創新愉快、創業愉快、創造愉快。支持企業上市掛牌,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支持脫貧攻堅政策,用好一系列“綠色通道”資源,積極招引大型企業將注冊地遷至我市,壯大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確保每個縣區至少培育1家上市企業,實現企業上市工作可持續、常態化。(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住建局、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市金融監管局,各縣區政府)

(十一)提升外向型發展能力。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與世界500強企業開展經貿合作,打造高質量的利用外資載體和開放平臺。鼓勵有條件的開發區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充分利用外貿發展專項資金優先用于引進行業龍頭企業、隱形冠軍等,鼓勵具備條件的開發區申建綜合保稅區和保稅倉庫。支持企業開展境外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產品認證和品牌國際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口品牌,推動自主品牌產品擴大出口。(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投創中心,各縣區政府)

(十二)推動區域合作發展。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紅色旅游示范基地、康養基地和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提高與長三角發達地區的產業協同性,立足特色、錯位發展,著力打造一批“配套專家”。加快合六經濟走廊建設,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主動對接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運河新城規劃及產業發展布局,支持霍邱與合肥高新區、舒城與包河區、金安與蜀山區、霍山與合肥經開區開展結對合作,推進多層次、全方位發展,不斷增強經濟聯系度和融合度,引導新產業、新業態形成,加速推動合六同城化,提升“四化”水平。(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交通局、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各縣區政府)

四、加快城鎮建設,提升縣域經濟服務能力

(十三)提高城鎮建設和管理水平。堅持人民至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各縣區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保持規劃的連續性,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要加強城鎮精細化建設和管理,培養一批專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建設和管理城市。謀劃和實施城市綜合體、特色街區、休閑消費等一批精品城建工程,加快城市功能性項目引進落戶與建設運營,實施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停車場建設等城市更新與修復工程,補齊路網、管網、電網和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短板,有序推進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綜合品質。探索建立財政轉移支付、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向吸納轉移人口較多的地區和中小城鎮傾斜。鼓勵各縣區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抗疫特別國債、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基金、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落實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

(十四)加快特色小鎮建設。各縣區要因地制宜,結合地區特點優勢,分別重點培育2-3個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的特色小鎮。堅持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打造高端產業和高端要素集聚平臺,激發小鎮經濟在助力城鄉融合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積極作用。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

(十五)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緊抓疫情暴露出的城鎮化短板弱項,以縣城為重點,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加強醫療衛生設施、教育設施、養老托育設施、文旅體育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和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推進城鄉義務教育資源統籌配置和合理流動,建立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長效機制,完善分級診療模式,推動形成合理有序就醫格局。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依附于原有戶籍基礎上的各項差異政策。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推進城鄉社會救助等制度并軌。(責任單位:市教體局、市衛健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各縣區政府)

(十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搶抓新基建機遇,增強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能。聚焦信息新網絡、融合新業態、創新新平臺,加大5G基站、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加快補齊縣區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改善農村交通、電網、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推進城鄉公交“穿城進村”,全面實現縣域城鄉公交一體化。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公路網絡體系,實現村民組通硬化路。加快建設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建立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運行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強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高用電保障水平。支持縣域物流體系建設,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網絡,實現縣、鄉鎮、建制村分別建設1個農村物流中心、1個綜合運輸服務站、1個綜合運輸服務點,建設一批物流園區。依托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生鮮農產品主產區,加快建設一批農業冷鏈物流園區(基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

五、深化改革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十七)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加大“放管服”力度,優化完善清單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創優“四最”營商環境,賦予縣級更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重點在城鎮規劃建設、項目審批、市場監督管理等方面加大放權力度,凡是有利于縣域經濟發展的“能放則放、能減則減”,充分調動縣域經濟發展積極性。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千名干部進萬企”專項行動,切實解決企業實際難題。(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四送一服辦、市數管局,各縣區政府)

(十八)支持經濟發達鎮建設。擴大經濟發達鎮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選配素質好、能力強的干部到經濟發達鎮黨政領導崗位,黨政班子主要負責人經考核工作成績突出的,可在職數規定范圍內提報位上一級領導班子成員并繼續兼任現有職務。(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編辦,各縣區政府)

(十九)優化縣域發展環境。建立完善容錯機制,強化正向引導激勵,營造鼓勵創新、支持擔當氛圍。改進工作方式,減少不必要的文件、會議和檢查評比,推動縣區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上來。以加快重大項目落地為導向,進一步發揮“帶著干、教著干、盯著干”機制,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重大項目機制,市領導聯系100億元以上項目,部門領導聯系10億元以上項目,推深做實重大項目“精選擇、重開工、促竣工”行動,高效運轉“三庫聯動”機制,從服務機制、要素保障、優化審批等方面,加強項目落地全流程精準服務,對重大產業項目立項、規土、環保、報建等開展跨前服務。推行區域評估,在依法設立的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其他有條件的區域,由政府組織對一定區域內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震安全性評價、水資源論證等事項進行統一評估,不再對區域內的市場主體單獨提出評估要求。(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委組織部、市四送一服辦、市數管局,各縣區政府)

六、加強組織保障,增強干事創業積極性主動性

(二十)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全市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分管負責人任副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統籌協調全市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商討解決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各縣區政府是發展縣域經濟的責任主體,要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建立健全縣級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進一步細化目標,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全力以赴抓振興。各部門要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幫助縣區明確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提供支持。(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

(二十一)強化要素保障。強化土地要素保障,完善存量建設用地盤活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掛鉤機制,科學調整和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先保障縣區工業園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點產業集群和招商引資項目用地空間,確保土地要素跟著大項目、好項目走。加強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加大存量土地盤活力度,推行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的主要經濟指標“畝均產出”評價機制。強化人才保障支撐,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制定完善的人才引進政策,落實柔性引進人才補貼、引才薦才獎勵,加大引才力度,對外依托人才協會,柔性引進高端人才。加大縣域經濟發展財政投入,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相關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加大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和一般性轉移支付爭取力度,提高縣域可用財力水平。優化政府債券投向,著力支持縣域補短板、強弱項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健全金融服務保障體系,推動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存款更多用于當地貸款,提高存貸比。大力支持縣域發展中小銀行和非存款類信貸機構,鼓勵銀行業適度下放縣域支行貸款審批權限。(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金融監管局,各縣區政府)

(二十二)強化督查監測。加強縣域經濟運行調節,完善經濟運行調度、通報和約談制度,圍繞主要經濟指標和重大項目建設情況,實行月統計、月通報,按月公布在同類縣區位次排序情況。建立年度評估機制,對照安徽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辦法,各縣區要在每年1月中旬形成高質量發展書面分析報告上報市政府,強化縱向橫向對比分析,找準短板縮小差距。(責任單位:市委(市政府)督查辦、市統計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

(二十三)完善考核獎勵。對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結果獲得通報獎勵的縣區,市財政再分別給予同等標準獎勵,并授予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區稱號。除落實省縣域經濟振興相關資金獎勵措施外,市財政在資金方面給予1:1配套獎勵。強化考核評價結果運用,把考核結果作為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科學評價干部、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考核結果納入市政府對縣區政府的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委(市政府)督查辦,各縣區政府)

相關文章

cnzz統計 cnzz統計數據顯示 百度站長 53客服